這首第八號奏鳴曲(悲愴),C小調,OP.13,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創作的頂峰。這首作品作於1798—1799年之間,呈獻給卡爾·李希諾夫斯基公爵(Lichnowsky 1756—1813),其標題是貝多芬自己確定。史科托把這首作品與《羅米歐與朱麗葉》比較,指出兩者間存在共通的“青春哀傷感”。
貝多芬一生寫了32首奏鳴曲,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《悲愴》,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,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。本曲無論在內容、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,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,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。
樂曲共3個樂章:
1.極慢的慢板序奏轉輝煌的快板,C小調,主部為奏鳴曲式。其序奏中寄寓著悲愴的動機,主部的第一主題則是乘著震音斷奏而熱情上升的那種感覺;第二主題頗富輕快的流動感。在發展部中,G小調的極慢板動機再進入快板而發展第一主題。
2.如歌似的慢板,降A大調。這是充滿祈禱氣氛的抒情樂章,形式為三段體。第一段優美的主題由三聲部變奏而成為四聲部,中段的降A小調主題有一種意興闌珊感,附有三連音伴奏後一度出現緊張感,第三段重新表述第一段時,漸漸回到平靜。
3.快板的迴旋曲,C小調,迴旋曲式,其迴旋主題為開頭悲愴主題動機的發展,第二主題較為明朗,為降E大調;第三主題幽靜而柔和,使用了巧妙的對位技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