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注重實際效果改進傳統釣法 淡水釣魚技術,野外釣魚

釣魚隊伍日益擴大,我國的釣法不下六七十種,粗粗分一分,大致有傳統的和現代的兩大派別。傳統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臥底釣,它有“守株待兔”之嫌,而缺乏主動性。現在看它的特點就成了弱點,此話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思考:一、近年來河流嚴重污染,水下淤泥深厚,腐枝爛葉較多,鉤餌落底後,很可能被泥漿等雜物所覆蓋,魚很難發現鉤餌;二、臥底釣因為臥底,魚咬鉤時自然要尾上頭下,往往是吃誘餌不咬鉤,經常看到的現象是魚星四起,魚漂晃動,揚竿無魚;三是、因為野河常遭遇濫捕、電擊,大魚偏少,小魚較多,而小魚多半在半水中覓食,細心的釣友不難發現,不少魚兒咬鉤就在釣者逗引的瞬間時行的。

  改羽毛浮子為塑膠散浮:現在飼養的家畜羽毛質軟疏鬆,用它做浮子時間長了會出現鬆動、下滑,影響操作,加上受水漬污染,常令視覺模糊,改用筆芯形、鼓形或球形的彩色塑膠,不僅浮力大、目標明,而且反應也很靈敏。組配時只要三五粒,多少以釣者能分辨的明白即可。在選購這類散浮時,要選兩端都有橡皮芯的,不要選空心的,這樣的魚漂既不傷害魚線,還可以重複使用,重複再用時只要用小線針穿入魚漂橡皮內,就可以代替原先的細鐵絲作引渡線。

  改一線到底為 、子線搭配:傳統釣是一條線到鉤,因為入目標大而使魚受驚,影響釣績,改用主、子線就是主線用大號的,子線用小號的,其大小比例可為2比1。如主線用1號線,子線可用0。5號,還可以用更小一點的,但不能小於0。2號,子線長約5-10釐米,在主、子線兩端打一個結,然後相互拉緊,接頭處用太空豆或細塑膠管套上作為護套,再封上502膠,目的是讓主、子線緊密結合成為一體,以保證釣組的靈敏度,避免水草等雜物纏繞。主、子線組合的作用在於可以提高釣組的靈敏度、隱蔽性,還可以在掛底的情況下讓主、子線分離,以減少斷線、折竿的可能性。

  改臥墜為懸墜:懸墜是讓鉤餌離河底3~7釐米左右,這親釣魚人可從浮標上觀察到水下的魚情,又能擴大鉤餌目標,更方便魚兒咬鉤,應當說比起臥底釣來說有明顯的優勢。

  改單底窩為底懸窩相結合:傳統的打窩方法多用手直接拋投,聲音響範圍大,可能把周邊魚引來,也有可能將覓食的魚驚散,各有得失,再就是打濕了的誘餌落底快,誘惑力差。筆者常用的打窩方法是:第一次用手直接投,將以菜籽餅為主的誘餌拋入窩作底;第二次投拋在10~15分鐘後,用打窩器把半幹半濕的麩皮加香料送進窩點,讓麩皮在慢慢下沉中誘魚,每次出釣按這種形式打三五個窩,如果魚情較好,誘魚會很快,持續時間長,很少需要續窩
返回列表